Android Wear软件评测:智能手机配套软件还不赖

译文
移动开发 Android
Wear的出现彻底让来自三星与Pebble的智能手表软件沦为残障人士。谷歌已经把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由原本的半成品、娱乐装置变成如今的实用工具。其核心机制运作良好,但谷歌明显还需要在应用程序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包括第三方应用以及其自家第一方应用。新平台上欠缺配套方案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目前Wear系统本身只是一套beta测试版本、尚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而Wear设备也已经给用户带来出色的实用性与卓越体验。我们会在未来几个月中密切关注Moto 360的发布与实际表现。

【51CTO译文】虽然仍然无法脱离手机独立运作,但已经为我们带来了非常出色的通知信息处理机制。

Google可穿戴设备一瞥

无论大家是否相信,谷歌都已经凭借着谷歌眼镜在可穿戴式设备领域取得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统治者地位。谷歌眼镜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访问信息,并以更为简便的方式查看并处理(特定)接收通知,但其外形因素可能给用户造成身体负担与正常社交中的不便。就在此时,Wear出现了、似乎将给由谷歌眼镜掀起的这波快速信息访问流进增添助力,将同样的服务通过更为舒适且和缓的表达方式交付给用户。

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摆弄几款Android Wear设备,事实上我从来没见过像Android Wear这样轻松上手且***实用性的产品。这可不是我的个人观点——在谷歌I/O大会上,每一位参与者都获得了一块Android Wear手表。而就在一天之后,看起来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因为这块智能手表的出现而产生了变化。原先只要有通知铃音响起,总会有一大堆人掏兜翻包查看自己的手机,但就在I/O大会的第二天、每个人都开始不约而同地检查自己的手表。只需佩戴几天,这块Wear手表就将彻底颠覆大家的移动工作流程。这是一款非常实用的设备,我打算从现在开始坚持佩戴——理由很简单,它确实能极大提高我的生产效率。

与Android类似,Android Wear也是一款操作系统、并将最终现身于众多不同类型的设备之上。该软件的显示效果与运作机制其实并不是重点,因此正如我们在Android “巧克力棒”版本评测中所言,本文将只关注该软件本身。当然,首批推出的硬件同样值得一聊,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对LG G Watch与三星Gear Live进行评测。

Wear目前给人的感觉尚处于纯软件beta测试阶段。毕竟外观最出彩也最受期待的硬件Moto 360尚未推出,而谷歌也仍然在努力强化Wear对于其应用程序套件的支持能力。自从拿到这款设备后,我每天都会收到几项更新、旨在让各项功能与Wear结合得更为顺畅。其生态系统目前尚未真正构建完成,而Play Store上的相关应用链接也只会显示“将于七月七号正式推出”字样。因此,虽然我们拿在手中的已经是一款消费级产品、使用的方法也确实得当,但真正的狂欢恐怕要到今年夏季Moto 360正式推出后才会真正开始。不过在此之前,现在的几周时间正是我们审视现有软件方案并在谷歌对其进行大规模更新之前加以评测的***时机。

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对Wear的屏幕显示效果说上几句。Wear运行方形与圆形两类显示屏幕,该系统能够将屏幕形状传达给应用程序,并保证后者据此调整显示方案——当然,开发人员也可以手动调节应用程序布局。重点在于,如果圆形界面仅仅是将方形界面的外框作出变更,这样的效果肯定无法令我们满意。作为Android Wear体验的***站,我们使用的是LG G Watch(其配备方形屏幕),但圆形智能手表产品最终肯定会出现在市场之上。

配套应用

Wear应用的初始设置

与大多数智能手表保持一致,Wear设备同样依靠蓝牙与手机实现对接,并要求后者运行有Android 4.3或者更高版本。还在使用iOS或者Windows Phone?只能向大家说声抱歉了:Wear无法为此类用户提供服务。智能手表似乎被定义成一类被高度锁定在指定生态系统身上的设备。三星智能手表要求匹配三星手机,谷歌的方案则要求对接Android手机,而且我们可以肯定苹果的技术将要求匹配iOS。要想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类型,手表与手机之间需要解决众多与跨平台通信相关的难题,这绝不是件简单的任务。说到这里,大家愿意为了一款出色的智能手表变更自己的手机系统平台吗?

与谷歌眼镜一样,Wear同样需要借助配套应用才能正常运作(真正需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大家需要注册一个开发者beta测试组才能完成设置,用于登录五款beta测试应用并将其安装在手表之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未来的量产方案应该不会这么麻烦。

如果没有智能手机作为依托,Wear几乎毫无实用性可言。它无法访问互联网或者使用语音命令,也就是说大家只能使用其最基本的计时功能——例如定时器或者秒表。在Wear应用安装完成之后,大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启用其蓝牙机制,将手表与自己的手机相匹配并允许其接入通知API。当与beta测试相关的操作步骤完成后,设置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即使是普通用户也能顺利完成。它会扫描我们的手机,下载所有来自应用程序的Wear匹配组件并将其同步到手表当中。

第三方厂商目前只能通过标准手机与平板应用向Wear设备安装应用,而且我们无法像在Galaxy Gear上那样利用sideloaded机制安装应用。就目前的情况看,Google Keep是惟一一款能够在Wear手表上安装一款迷你应用的手机应用,但随着更多开发人员的加入、相信此类应用的数量也将不断提升。OEM厂商可以直接将其手表应用内置在Wear当中,而无需将其绑定在特定手机应用当中(举例来说,LG的手表中包含一款‘世界时钟’应用,而三星则提供专门的‘秒表’应用),不过其它厂商可就没这么高的主动权了。

我们无法在更换Android设备的同时继续保有原本的手表数据。如果大家希望更换手机,则需要先清除手表上的全部数据、然后让其扫描新手机并重新下载相关数据。整个过程大约耗时数分钟,而且我们会推动所有步程计上的计步数据乃至设定。

目前的主要应用包括语音操作、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程序商店以及长效通知。

一旦启动这些应用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系统会要求我们对设置进行一系列调整、连接并断开与手表的匹配并为每项语音操作选定默认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清单底部,我们看到一个蓝色的“浏览兼容应用”按钮。现在它的作用是打开Play Store并列出所有Wear应用,不过显示的结果只有“七月七日正式推出”,因此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再来关注这部分功能。与谷歌眼镜一样,Wear会产生一条长效通知,时刻提醒我们已经与Wear建立了连接。这种机制实在非常烦人,我们希望Android能够以其它方式在提示Wear连接的同时把通知面板释放出来。

主屏幕与值得注意的内容。

Android Wear是一款全新操作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它能够做些什么、用户又能如何加以使用。Wear主要依靠语音、触控以及通知机制实现操作。其上不提供任何图标网格或者键盘机制,因此如果大家希望输入内容,基本只能依靠口头表达。标准的Android Wear主屏幕在左上角位置显示当前时间,右上角为提示图标,屏幕下方则显示部分信息卡。

右上角的图标用于显示当前状态。当与手机断开连接后,它会显示为被一条线划过的云团,而在充电时则显示为电池指示器。当我们完成所有设置并将其接入手机后,惟一的截图方式就是利用SDK,因此大家在我们提供的主屏幕截图中总会看到右上角显示电池图标(当然,如果大家的计算机配备蓝牙机制也可以与之无线对接)。在开发者预览版以及谷歌官方提供的不少资料中,界面右上角显示的都是“g”图标,但该设定在发布版本当中被取消了。

触控命令激活操作的点触时间现在加倍了(在原先的开发者预览版中,这项功能是依靠点击‘g’按钮实现的),而长按当前时间则允许大家变更手表显示内容,类似于在Google Now启动器中长按背景以启用主屏幕设置选项。

屏幕下方显示的是来自“背景流”的***信息卡预览内容。我们会在后文内容中进一步探讨,但现在姑且将其视为“通知”机制。主屏幕不会显示信息卡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顶端”,也就是说只能提示其中的***项内容。点触这块小小的信息卡会执行对应操作,例如播放/暂停当前音乐。

一部分表盘设计,包括默认方案,并不会像智能手机那样提供可由用户设定的墙纸选项。背景会根据当前通知内容不断变换形状。在播放音乐时,它利用专辑封面作为背景;当接收到电子邮件、文本或者即时通讯消息时,则显示联系人图片。而在提供天气信息时,它会使用卡通化的对应背景。这种设计相当出彩,而且能够以当前通知内容为依据保证墙纸常用常新。

#p#

背景流与导航机制

Android Wear各主要功能区。

白色信息卡会以垂直布局在主屏幕之下列出所有新内容,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背景流”方案。大家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通知”机制,但事实上背景流的功能并不止于此。如果大家曾经使用过谷歌眼镜,但它更像是眼镜上的时间线功能。如果大家更熟悉Android,则可以将其理解成通知面板、Google Now以及定时器等持续运行的原生应用的集合体。

Wear的各主要功能区能够以网格方式排列。纵向轻扫能够在不同通知信息之间切换,横向轻扫则会呼出指向该通知的相关操作。在通知主页面中从左向右划动(自最左侧开始)会将其忽略,这项操作与在Android手机上忽略通知信息一样。点触该屏幕会激活已显示的操作。这也是布局调整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在主屏幕中由上至下轻划会呼出黑色下拉菜单,其形式与Android系统上的通知面板颇为相似。该面板中包含当前日期、电池电量等信息,如果大家将其拖至全屏状态,还能找到静音切换开关。静音状态会取消手表的振动提示功能,并对主屏幕内的信息卡进行隐藏。再次由上至下轻划则会关闭静音功能。

说出“OK Google”或者点击主屏幕中的时间会激活语音识别功能,这是一套白色屏幕布局、其中标有红色的谷歌“g”。向下滚动屏幕会显示一套可触控操作的语音命令列表,大家也可以在“开始”菜单中访问相关设置以及第三方应用(你好,微软!)。

最终发行版与开发者预览版之间的一大区别在于纵向轻扫的运作方式。在预览版中,用户可以通过纵向轻扫在任意情况下实现项目切换,即使是在可操作状态下也是如此。但在最终发行版中,纵向导航只在通知主界面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当前正处于音乐通知之下、那么只能通过返回主屏幕再向下轻扫的方式才能切换到天气应用。必须得说,我们还是更怀念过去的纵向轻扫设定。新的布局方式对于新手用户可能更易接受(在开发者预览版中,在操作按键上由下向上轻扫、再由上向下轻扫将无法带用户返回之前的操作界面!),不过当大家逐渐弄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之后,老方案的执行效率明显更高。

在横向模式下,屏幕下方有一个极为细小的滚动指示条,并会在停止操作的一秒之后自动隐藏(因此在大多数截图中都看不到它的身影,不过在轻扫操作中它总会出现)。纵向滚动模式下不提供此类滚动指示条,因此我们很难在长长的项目列表当中弄清楚自己的当前位置。

针对触控操作做出的一大优化在于,Wear上的触控对象要比显示图标本身大得多。蓝色的操作图形其实能够通过点触屏幕上的任意位置实现触发,而不仅仅局限在蓝色框体之内,而时间/通知信息卡在主屏幕上严格遵循一比一比例划分。这种尽可能增大触摸目标的设计当然有助于加快手表的操作速度。

有一项优势大家是无法通过截图感受到的,那就是Wear系统上精美的操作动画。与三星之前推出的智能手表不同,Wear当中的一切都拥有60fps显示流畅度且几乎不存在拖慢现象。元素的反弹、切换以及旋转效果可谓丝般顺滑——不夸张地讲,如果把Wear设备比作智能手表领域的iPhone,那么其它产品就是手表界的Windows Mobile。但需要批评的是,其中一部分动画的显示时间有点长,考虑到有些效果我们要看上百遍、自然会让人感到有些烦躁——例如接收邮件。

通知与Google Now——Android Wear的杀手级应用

Android Wear已经给了目前市场上各类智能手机平台带来巨大冲击(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究其本质、在于通知机制的卓越表现。每一款Android应用都能将通知信息显示在Wear之上。

Android 4.3悄悄加入了通知API,它能够利用通知面板显示访问应用程序所获取的全部数据。Android Wear helper应用能够利用该API收集来自通知的文本与图片,以远程方式忽略通知并触发操作按钮。在上述信息与控制机制的辅助下,Wear能够在手表屏幕上对标准Android通知进行无缝化重新配置——开发人员完全无需为此作出额外调整。下面来看其具体运作机制:

图片上部:Android通知。图片下部:Android Wear通知结果。

Android Wear能够获取手机通知面板中的数据,而后将其创建为可以在手表上显示的自有界面。缩略图充当当前背景图案,文本内容被整理并显示在小屏幕当中,应用程序图标与手机应用保持一致,而三种操作(两个按钮与通知触控机制)被拆分为三个独立的操作屏幕。系统中的轻扫以忽略手势也得到了保留。

这正是Android Wear如此特殊的原因所在。由于谷歌自一年前就开始就开始在Android 4.3中考虑与Android Wear的底层协作,因此后者天然拥有与大多数应用相兼容的能力。在大多数智能手表还需要能够定制实现通知机制兼容性时,我们已经能够在Android Wear中享受到如上图所示的基本功能。

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对其Android应用作出一定调整以带来更出色的Android Wear协作效果。如果不加以额外设定,那么Wear会直接提供操作按钮并在手机上实现与原生功能完全一致的操作效果。因此在选择“删除”时,电子邮件会被删除。“回复”则会在手机上启用“邮件编写”屏幕。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令人满意,开发人员们可以在自己的Android应用中为Android Wear提供更为完善的“回复”操作支持,例如允许用户直接通过与手表对话以录制并发送语音信息、或者从列表中选择已经提前录制好的语音片段。

提取自操作按钮的图标往往无法显示为***分辨率,因此开发人员可以为Wear专门准备高分辨率素材。否则,如果某应用程序采用自定义图标而又没能为Wear提供特定版本,那么显示出的图标很可能非常模糊。

开发人员还可以为通知机制添加更多横向屏幕显示内容(谷歌将其称为‘新增页面’),它们会显示在主通知页面与操作按钮之间。之前章节中提到的最近五天天气信息卡就是个很好的页面扩展示例。

通知堆叠机制也是值得开发人员认真考量的方案之一,其中能够显示多项条目(例如多条推文或者电子邮件内容)并采取更为实用的格式——而非直接套用Android的单行单条目通知机制。如果开发人员不加任何调整,多个通知信息卡的显示效果将与Android通知机制保持一致:在每个信息卡中包含多条信息。不过如果开发人员选择支持堆叠机制,那么单一应用程序也能将自身信息扩展至多个信息卡内。

添加背景后,Wear系统还能够自动弹出信息卡。举例来说,智能灯泡应用会在用户回到自己家中后在背景流中自动弹出。

Google Now信息卡示例选摘。

Wear当然无法像手机那样支持大量Google Now信息卡,但其容纳能力同样相当出色,如大家在上图中所见。其中一些在手表上具备非常出色的显示效果,例如居家时间、以及以时间或者位置为基础的提醒方案等。其中大部分只提供“在手机上打开”选项,但也有一些基于地点(例如酒店预订功能)的功能支持用户在手表上启用导航功能。Google Now信息卡在主屏幕上弹出后具备相当出色的实用性,其效果远超在手机上以节选方式显示一小条内容的机制。

Google Now在智能手表上的惟一弊端在于,我们完全没办法重新不愿信息卡或者通过命令使其生成我们需要的信息卡。如果我们忽略了某条天气信息,它就彻底消失了。即使我们提问“现在天气如何”,它也只会暂时显示相关信息——没错,不再提供信息卡。同样的问题在“计步”信息卡上也存在。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信息卡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希望能在后续更新当中变为现实。

Wear的另一大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无法对操作进行任何撤销操作。如果大家不小心轻扫而忽略了某些内容,那就再也找不回它们了。当我们轻扫从操作按钮返回到通知主页面,很有可能在重复轻扫手势的过程中删除掉某个信息卡。

#p#

命令与“始终启用”屏幕

知识图谱在Wear上也能与在其它平台上一样正常运作。

Wear的功能当然不止通知信息卡这么简单。语音输入是向Wear发送指令并执行操作的主要途径,而且除了使用事先录制好的语音片段之外、也是我们惟一的文本输入方式。说出“OK Google”关键词或者点触手表上的时间内容会激活语音识别功能。这时说出命令即可正确触发,接下来大家只需静待命令执行或者向下滚动屏幕以查看语音操作命令列表。

大家之前使用过其它包含语音命令的谷歌产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各位应该明白其实际效果。谷歌其实根本没有推出过任何其它形式的语音识别机制。谷歌眼镜、Android、谷歌iOS应用、Google.com以及如今的的Android Auto、电视乃至Wear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语音识别技术。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实际使用一下其它谷歌产品以感受其精度——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其表现相当出色。

Android Wear操作系统还能回答各类谷歌知识图谱能够应对的问题。大家可以提出世贸中心高度是多少或者其它一些存在明确答案的问题,通常都能得到其回应。

如果知识图谱解决不了问题,大家就会获得来自谷歌搜索的相关结果。

如果知识图谱不足以解答我们的疑问,大家还能在手表上查看到谷歌搜索查询结果中的前三条项目。Wear本身并不提供浏览器功能,因此所有点触对应链接的操作都会在手机上打开该链接。不过前三条查询结果往往已经足够了,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三条结果明确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Wear的语音命令。只有谷歌公司能够向这份列表中添加新内容。

不同谷歌平台之前仅有的语音命令区别只与“应用程序”命令相关,例如“向Bob发送邮件”或者“启用飞行模式”。在上面这份Android Wear命令列表当中,只有“开始”命令没有得到明确显示,这条命令能够引入第三方应用。坏消息是,第三方开发人员无法向这份列表中添加任何内容。任何非系统应用都会被隐藏在位于语音操作列表底端的“开始”命令当中。大家可以口头表述“start加应用名称”来启动这些应用,例如“start Phillips Hue”。但菲利普公司没办法添加新的、更为自然的语音操作命令,例如通过“关闭电灯”语音命令实现对应目的。目前第三方应用只能使用业已存在的语音命令,并借此表达自己的意图。因此如果Google Keep当前默认利用“记笔记”命令启动Evernote,但大家也可以将该命令指向其它应用。

Wear在关键语句检测方面的实际表现要远远胜过其它谷歌产品,甚至连Android版本也无法与之相比。Android不会对我们在关键语句之后的语音内容进行“缓存”,也就是说当大家说出“OK Google”之后必须暂停一阵以等等语音识别机制启动。如果不加暂停,那么在语音识别机制启动之前我们说出的所有内容都会被忽略。Wear则会对关键语句后的语音内容加以缓存,这样大家就能快速说出“OK Google,五分钟后提醒我”之类的内容,而且命令能够确切得以实现。

始终启用屏幕,左图为“唤醒”模式、右图则为“休眠”模式。

Wear设备的“始终启用”屏幕具备两种状态,我们分别将其称为“唤醒”与“休眠”模式。当设备处于唤醒状态下,屏幕将使用***亮度与彩色显示效果。在一段时间没有操作之后,屏幕则切换为低功耗、低亮度、黑白显示模式。用户可以把手挡在屏幕之上或者按下对应硬件按钮来手动进行模式切换。这也会让设备返回到主屏幕。如果大家不想使用始终启用屏幕,也可以在设置内将其关闭。

尽管屏幕处于始终可用状态,但关键语句检测功能会被关闭——“OK Google”只会在屏幕被唤醒后才能正常起效。与其它早期智能手表一样,将设备举至面前即可将其唤醒,这时它也能识别到我们说出的关键语句。当与Wear匹配之后,手机会自动禁用自身的关键语句识别机制。在这种情况下,“OK Google”不会唤醒手机或者手表中的任何一者。

语音命令的执行效果基本完全一致。大家说出自己需要的内容,Wear则负责具体执行。与谷歌眼镜类似,转录机制会在发送之前等待几秒,以便大家对自己的指令进行校对。

某些功能无需口头表述即可实现,例如计时器。计时器(与闹钟)与同类手机应用并无关联——二者彼此独立。

秒表又是另一个无需语音输出的应用。

设置屏幕中的大多数选项只能开启或者关闭,但亮度等调整拥有更多选项。

所有非系统应用都在“开始”菜单当中。前几项没什么作用,Fit用于显示我们的计步数,而Keep则显示所有词内容并支持滚动操作。

#p#

表面设置

说了这么多Wear对于应用程序的拆分、传递与运行机制,我们还没有说到其作为手表的最基本功能:显示时间。Wear当然能够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且可以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显示效果。其中部分方案与传统手表外观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独特风格可供选择。在主屏幕中长按屏幕会呼出表面选择界面,大家可以轻扫以查看各种表面风格,从极小到极大、从模拟到数字、从糖果配色到007样式不一而足。

就目前来看,很多OEM厂商开始利用皮肤风格更浓郁的TouchWiz作为替代方案,希望为Wear带来大量效果各异的表面设计。我们不确定这种状况是否会随着谷歌对Wear的进一步雕琢而逐渐消失,抑或是继续与官方机制并行发展。

更新:看起来自定义表面方案已经成为现实!开发人员可以将表面设计与软件包作为应用程序通过Play Store发布。它们将以应用程序的方式被安装在大家的手机当中(很遗憾,它们会让各位的手机应用列表更加杂乱),并被同步到手表处。

表面设置调整包括时钟类型、尺寸、背景以及是否显示当前日期。上图列出的为LG及谷歌的智能手表显示效果。

***款表面设计被称为“增量”方案,能够显示目前尚未查看的通知数量。这四幅图片皆来自LG G Watch。

一些三星独有的表面显示效果。

我们可以在主屏幕中对表面布局作出大量细节化调整。默认方案只提供简单的数字化时钟外加动态背景图案,但还有其它很多表面能够实现混合型背景。底部信息卡拥有两种尺寸选择,大型与小型;用户所选定的表面会自动识别当前使用的是哪种信息卡显示方式。各图标位置也可随意调整,某些方案将其置于屏幕右上方、另一些则将其放在屏幕中央。大多数简单方案可同时用于LG与三星智能手表。

边缘功能仍显粗糙

作为Wear系统的核心功能,快速处理通知信息与访问谷歌应用都具备良好的实际表现,但该操作系统的大量边缘功能仍然显得比较粗糙。不过话说回来,对于Wear这款年轻的系统来说,确实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目前对于第三方语音操作的严格限制确实很不人性,而且这意味着应用程序本身完全无法添加任何新的主要语音功能。开发人员可以向谷歌请愿以添加新的语音命令,但这恐怕会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这就是目前谷歌地图在Wear上能实现的全部功能……

谷歌地图基本没有任何实用性可言。它会显示出驾驶方向,但大家没办法单纯依靠智能手表实现导航。步行指向功能根本无法提供地图、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方向提示文本,这实在太过寒酸了。目前***实用性的地图功能只有交通流量指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查看谷歌提供的演示视频),但现在我们还无法将其直接显示在手表之上。当然,关于这项弊端我们已经在Gear Live与G Watch评测当中进行过评述了。

Wear目前几乎不提供任何应用程序支持机制,特别是那些来自Google Apps家族的选项。作为一套新平台,我们当然不指望上面能有太多可资利用的应用方案,但Android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成功、Google Apps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我只能说这款平台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小麻烦等等着谷歌解决。首先,谷歌仍然不允许用户在手表上选定联系人图片——而缩略图的分辨率又太低,因此显示效果极为模糊。某些表面方案会采用图片作为背景图案,但却不允许用户自行选择图片。除此之外,我们也无法对信息卡进行控制。假如天气信息卡在消失后我们又想再次查看,要怎样将其重新呼出?答案是没办法。我们当然可以要求查看当前天气,但手表再也不会弹出任何信息卡。再有,用户不能“撤销”自己作出的任何操作。

笔记内容可以显示在手机上的Google Keep当中。不过闹钟、计时器或者秒表等功能却无法与手机上的对应应用实际同步。大家可以利用手表接听电话,Wear还为此提供专门的用户界面,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Wear设备配备扬声器——也就是说我们在通话中听不到任何声音,对方的应答只能透过口袋里的手机传出。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确实表现良好,因此这些小问题可以暂时忽略,不过Wear的改进空间确实还很明显。

总结

当我们听到“哔”的一声,接下来要怎么做?过去,我们需要马上翻腾自己的口袋、捞出自己的智能手机、启动屏幕、解锁手机、拉下通知面板并查看“哔”声究竟源自何处。大家对于Wear设备的评价其实取决于各位每需要忍受多少次前面提到的这一系列流程:如果每天需要搞上几百次,那这个过程足以让人抓狂,在这种情况下Wear将成为一款令人兴奋的技术杰作。

可穿戴式设备并不是技术领域中的“根本性”组成部分,而这也不应该成为我们评判此类方案的标准——智能手表确实是一款奢侈品,需要与我们的智能手机相对接而且根本无法带来任何真正的新功能。不过一款优秀的可穿戴式设备要做的并不是带来颠覆,它只需要帮助用户以更快、更轻松的方式实现本来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Wear确实是一类***实用性的产品。翻口袋、瞎摸索、解锁并查看手机的日子即将过去,现在我们在听到那要命的“哔”声后,只需要微微一笑、抬起自己的手腕——没错,就是这么从容。

可以肯定地讲,大家不可能在自己的手表上100%重现正常智能手机的各类操作。我们可以通过它查看通知信息、删除无聊的邮件并快速发送文本回复;此外,大家还可以利用谷歌搜索查看部分结果信息。就是这些,智能手表只有这么大的能耐。我认为这对于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足够了,而Wear也将在我未来的生活中牢牢占据技术装备中的重要位置。但换个角度,如果大家希望依靠一块手表让智能手机彻底滚出自己的生活——真的很抱歉,这种产品还不存在。

Wear的出现彻底让来自三星与Pebble的智能手表软件沦为残障人士。谷歌已经把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由原本的半成品、娱乐装置变成如今的实用工具。其核心机制运作良好,但谷歌明显还需要在应用程序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包括第三方应用以及其自家***方应用。新平台上欠缺配套方案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目前Wear系统本身只是一套beta测试版本、尚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而Wear设备也已经给用户带来出色的实用性与卓越体验。我们会在未来几个月中密切关注Moto 360的发布与实际表现。

优势

· 快速轻松的通知信息访问与开箱即用的Android应用对接能力。

· 美观、简洁的设计与布局让用户在使用Android Wear时嘴边总会挂着微笑。

· 快速而准确的语音命令操作。

· 平滑流畅的动画效果(至少在我们的G Watch上是如此)。

· 主屏幕上显示的Google Now信息卡让服务更具实用性。

· 我们在手表上进行任何操作都会反映在手机之上,无需任何笨拙的额外同步过程。

缺点

· 应用程序无法添加语音命令:大家无法在Wear默认选项之外进行语音操作,除非谷歌未来对Wear作出更新。

· 一部分用户界面动画(例如删除电子邮件)耗时过长,而且我们不能跳过——只能等着它自然结束。

· 用户很可能由于误操作删除某些信息,而且已经忽略的通知或者Google Now信息卡完全无法得到恢复。

· 许多边缘功能依然相当粗糙:Wear无法找到分辨率合适的缩略图片,而闹钟等应用也无法与手机实现同步。

· 谷歌地图本应大放异彩,但目前的实际效果却令人极度失望。

抱怨

·缺乏对其它Android设备的支持能力——智能手表的生态系统属于全有或全无的二元式选择。

原文链接:Android Wear software review: Smartwatch software that doesn’t suck

核子可乐译

责任编辑:闫佳明 来源: 51CTO译文
相关推荐

2009-03-14 09:31:50

企业软件移植智能手机

2010-07-12 15:38:20

智能手机加密软件

2012-10-24 15:49:03

2010-03-05 14:38:46

Android智能手机

2011-05-26 12:52:13

Android 操作系统

2009-01-11 10:43:16

2011-03-01 09:07:40

2011-12-26 15:48:25

智能手机路由

2013-03-05 10:34:55

谷歌眼镜Google Glas

2009-04-14 08:24:29

智能手机市场移动OS

2009-03-19 08:46:18

联发科MTK智能手机

2012-02-01 09:25:12

智能手机

2022-05-26 09:55:16

网络攻击恶意软件

2011-09-02 18:22:24

Android应用IOS应用

2011-06-29 16:09:16

智能手机Android

2009-03-17 10:09:13

2010-10-08 10:20:04

Android

2011-09-07 15:15:29

智能手机android应用导游

2009-04-25 08:55:05

智能手机应用移动OS

2009-05-22 08:26:42

Symbian移动OS诺基亚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